• <strong id="wtir5"></strong>
    首頁 > 中華藥典頻道 > 藥用植物庫 > 正文
    紅背桂花(藥用植物)
    收藏
    0
    本詞條由國醫(yī)小鎮(zhèn)網(wǎng)整理并發(fā)布提供內(nèi)容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(zhuǎn)載 。

    紅背桂為大戟科植物紅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.的干燥全株。全年均可采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產(chǎn)于我國臺灣(臺北植物園)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植物名紅背桂花

    拼音HongBeiGuiHua

    學(xué)名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.

    植物界

    被子植物門

    雙子葉植物綱

  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

    大戟目

    亞目大戟亞目

    大戟科

    亞科大戟亞科

    烏桕族

    海漆屬

    植物形態(tài)

    常綠灌木,高達(dá)1米許;枝無毛,具多數(shù)皮孔。葉對生,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輪生,紙質(zhì),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,長6-14厘米,寬1.2-4厘米,頂端長漸尖,基部漸狹,邊緣有疏細(xì)齒,齒間距3-10毫米,兩面均無毛,腹面綠色,背面紫紅或血紅色;中脈于兩面均凸起,側(cè)脈8-12對,弧曲上升,離緣彎拱連接,網(wǎng)脈不明顯;葉柄長3-10毫米,無腺體;托葉卵形,頂端尖,長約1毫米?;▎涡裕菩郛愔?,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頂生的總狀花序,雄花序長1-2厘米,雌花序由3-5朵花組成,略短于雄花序。雄花:花梗長約1.5毫米;苞片闊卵形,長和寬近相等,約1.7毫米,頂端凸尖而具細(xì)齒,基部于腹面兩側(cè)各具1腺體,每一苞片僅有1朵花;小苞片2,線形,長約1.5毫米,頂端尖,上部具撕裂狀細(xì)齒,基部兩側(cè)亦各具1腺體;萼片3,披針形,長約1.2毫米,頂端有細(xì)齒;雄蕊長伸出于萼片之外,花藥圓形,略短于花絲。雌花:花梗粗壯,長1.5-2毫米,苞片和小苞片與雄花的相同;萼片3,基部稍連合,卵形,長1.8毫米,寬近1.2毫米;子房球形,無毛,花柱3,分離或基部多少合生,長約2.2毫米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8毫米,基部截平,頂端凹陷;種子近球形,直徑約2. 5毫米?;ㄆ趲缀跞辍?/span>(《中國植物志》)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我國臺灣(臺北植物園)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普遍栽培,廣西龍州有野生,生于丘陵灌叢中。亞洲東南部各國也有。(《中國植物志》)

    原標(biāo)題:紅背桂花
    詞條標(biāo)簽:紅背桂花紅背桂

    • 植物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
    •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