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中醫(yī)養(yǎng)生頻道 > 臟腑養(yǎng)生 > 正文

俞府穴,調動腎經的氣血

來源:國醫(yī)小鎮(zhèn)發(fā)布時間:2016/10/24
導讀:生活中,有些人總是餓了也不想吃飯,或是總感覺倒不上氣來,覺得老打嗝兒,就是老有逆氣上來。還有一些中年女性總是感覺嗓子里像有一個東西,像有痰,但吐又吐不出來,咽又咽不下去,照X片又什么都沒有,就是感覺有個梅子的核卡在嗓子里,就是梅核氣。更多的女性朋友常會感覺腳…

生活中,有些人總是餓了也不想吃飯,或是總感覺倒不上氣來,覺得老打嗝兒,就是老有逆氣上來。還有一些中年女性總是感覺嗓子里像有一個東西,像有痰,但吐又吐不出來,咽又咽不下去,照X片又什么都沒有,就是感覺有個梅子的核卡在嗓子里,就是梅核氣。更多的女性朋友常會感覺腳心發(fā)涼,有冷氣從腳心冒出。這些原因可能是因為腎不納氣造成,

精血循環(huán)不暢,治療時需要及時調動氣血。對于這些癥狀我們通過一個穴位就可以明顯改善,那就是俞府穴。

腎經是從腳走到頭的,從穴位上講,是起于涌泉穴,止于俞府穴。俞府穴位于上胸部,人體正面中線左右三指寬,鎖骨正下方。俞,輸也。府,體內臟腑也。俞府就是指腎經氣血由此回歸體內。

本穴是腎經體內經脈與體表經脈在人體上部的交會點,或中穴傳來的濕熱水氣在本穴散熱冷凝,歸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腎經的體內經脈,氣血的流注方向是體內臟腑,故名。俞中者,其意與俞府同,中指內部。腎經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是體內氣血由涌泉穴外出體表,自涌泉穴外出體表后是經水氣化而上行,自大鐘穴之后則是寒濕水氣吸熱上行,自大赫穴始則是受沖脈外傳之熱而水濕之氣散熱上行,自幽門穴始是受胸部外傳之熱而上行,在靈虛穴腎經氣血達到了溫度的最高點,自靈虛至俞府的經脈氣血是降溫吸濕而下行。
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表明,此穴處有乳房內動、靜脈的前穿支,分布于鎖骨神經的前支。中醫(yī)上,此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,主治腎經氣血虧虛所引起的咳嗽、氣喘、胸痛、嘔吐、不嗜食。操作時可以指壓胸骨旁的“俞府”及“或中”可達到效果。

除了指壓穴位,還可以選擇艾灸。清代吳亦鼎在《神灸經綸》上說:“夫灸取于火,以火性熱而至速,體柔而用剛,能消陰翳,走而不守,善入臟腑,取艾之辛香作炷,能通十二經、入三陰、理氣血,以治百病效如反掌。”概括地說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。

用艾灸的方法刺激俞府穴,可以選擇直接灸,也可以取約2分厚的生姜一塊,放在穴位上,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,點燃后施灸。艾炷燃盡后,再放置艾炷反復施灸,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。通過艾灸方法可快速調動腎經氣血,改善癥狀。

配天突穴、肺俞穴、魚際穴治咳嗽、咽痛;配足三里穴、合谷穴治胃氣上逆之嘔吐、呃逆。

(采用刮痧方法對俞府穴進行刺激,可以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胸痛等癥。)

 

本站聲明: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您來電聲明,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。

 

 

 

 

詳情請關注微信號:國醫(yī)小鎮(zhèn)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

 

 

相關文章
說兩句吧

網友評論

驗證碼 看不清,換張圖片?

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

 
健康養(yǎng)生大數(shù)據